手机购彩welcome首页客户端下载-手机购彩welcome首页必赚方案
中新网新疆伽师11月27日电(马晓东 周旋)提及新疆伽师县,不少人会想到素有“天下第一瓜”美誉的伽师瓜,或是名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伽师新梅,抑或是“甜”满农民“钱袋子”的伽师甜菜……这些“甜蜜产业”,让从前寂寂无闻的边疆县城而今声名大噪,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瓜果之乡。
但也许鲜少人知晓,这些“甜蜜产业”竟生长于“苦涩荒凉”的盐碱地之中。
“甜蜜产业”下的“咸涩问题”
伽师坐落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沿。这里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优质粮棉和稀有果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为“中国伽师瓜之乡”“中国酸梅之乡”。但是,高达200多万亩的盐碱化耕地,却给这片沃土带来了很多“麻烦”。
高达200多万亩的盐碱化耕地,给伽师县带来了很多“麻烦”。张多庆 摄
由于地处喀什噶尔冲积平原下游,上游地区的排水,每年向伽师等地下游灌区排入200多万吨盐,致使下游灌区90%的耕地面临次生盐碱化。此外,平原蓄水区由于蒸发,损失很大,渗漏也会扩大库区周围地下水位差,继而形成了土壤盐碱化。
资料显示,伽师县盐碱化耕地200多万亩,耕层含盐量平均值为每公斤8.32克,最高值可达每公斤32.7克,全县13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存在盐碱化。外加多沙漠戈壁,干燥少雨,蒸发量大,使伽师县的土壤表面堆积的盐分难以淋溶。
伽师县的“咸涩问题”是新疆盐碱地问题的一个缩影。据之前的全国土壤调查资料,作为全国盐碱地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新疆各类盐碱化土壤总面积占中国盐碱化土壤总面积的36.8%。灌区土壤盐碱化也十分突出,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对新疆灌区土壤盐碱化的遥感调查结果中显示,新疆灌溉区盐碱化面积占灌区耕地总面积的32.07%。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喀什试验站)在伽师县成功揭牌。张多庆 摄
为加快伽师盐碱地治理步伐,推动伽师“甜蜜产业”健康发展。16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喀什试验站)在该县粤伽新梅现代产业园揭牌。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所长、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喀什试验站)站长徐万里说:“我们长期在伽师县等重点的盐碱化区域,设置监测点,建立稳定的试验研究基地,针对当地盐碱化特点,研究提出综合治理的技术,挖掘盐碱化产能,提高盐碱地利用率。”
关闭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
虽然盐碱地中硫酸盐和氯化物等元素会阻碍了非耐盐性农作物的成长,但土壤中的其他元素恰恰成就了伽师瓜等农作物的生长。钾、钙、镁、硫等元素正是它们生长所需条件,叠加长达2923小时的充足日照,巨大的昼夜温差,促进了伽师瓜、甜菜、新梅等的生长和糖分积累。
伽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梁思学告诉记者,目前,伽师县种植伽师瓜25万亩,产量60万吨、产值18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4500元。
梁思学介绍,就甜菜而言,伽师县利用特殊的土壤特性及光照资源,引进奥都糖业有限公司注资16亿元,建成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甜菜制糖企业,日加工甜菜6000吨。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甜菜22万亩,以商招商引进冰糖、饲料、有机肥、酵母厂等8家上下游企业,建成奥都甜菜产业园,全产业链产值25亿元,带动就业1万余人,真正把甜菜“吃干榨净”。
谈及“甜蜜产业”之一新梅,他表示,伽师县是中国最早培育新梅的地区之一。新梅因富含花青素、维生素,抗氧化、促消化,被评为“气候特优农产品”。结合伽师盐碱地特性,全县种植了45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0%;产量2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产值42亿元,是中国最大的新梅产销基地,带动当地种植户人均增收过万元。
作为中国最大的新梅产销基地,伽师县新梅果园成了当地果农的“致富园”。张多庆 摄
产业基础扎实、营商环境优良、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吸引了大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前来伽师县投资兴业。
伽师县新南疆果业商贸有限公司2020年6月成立,主要经营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和贮藏等业务。总经理陈帅印说:“伽师新梅在众多新梅产地里,口感是最好的。不仅含糖量高,干物质含量也很丰富。此外,品质非常稳定。”
伽师新梅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优良的品质而备受消费者青睐。众多因素对品质的合力保障,让新南疆果业商贸有限公司连续多年,向国内外出口新梅。“今年我们公司收购5100吨,给当地农民支付了6700万元,阶段性就业用工超500余人。”
解锁“甜蜜产业”丰收密码
近年来,得益于新疆农科院帮助,伽师县先后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伽师新梅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等4所科研院所。6个科研团队常驻伽师,开展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药食同源、病虫害防治、盐碱地治理改良等方面科研创新。
伽师县暗管排盐技术措施效果显著,将持续助力“甜蜜产业”增收。张多庆 摄
“利用暗管排盐技术,在膜下滴灌条件具备下,提高农业生产力、控制土壤盐碱化是农业产能提升的关键。”对于暗管排盐技术,徐万里解释道,这是治理盐碱地的工程措施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是将带有一定小孔的管子,埋设于地下1.5至2.5米之间,具体埋深视情况而定。针对伽师县地下水位比较高的重度盐碱地,埋排盐管可以有效排出土壤水分和盐分,降低地下水位,对于避免次生盐碱化的产生起到很大帮助。
徐万里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正对伽师县的400亩盐碱化耕地进行暗管排盐试验,收效良好。未来,将针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重度盐碱地进行推广。”对此,徐万里充满信心。
丰富多样的盐碱地治理措施,伽师县盐碱地问题正在逐步缓解,伽师瓜、甜菜、新梅、杏子等农产品产量,正随之逐年增收,远销海内外。(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我们都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谱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使我们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对象化,促使自然界趋于人化,同时通过促进生产力不断提高,满足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然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一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公害问题,造成了人类健康恶化、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传统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张,以“生命共同体”为原创性的本体论概念,超越了人类凌驾、征服自然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步性。
坚持高水平保护,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自然是生命之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庄子等先秦思想家阐发了“物我为一”的生态本体观和人类行为应“道法自然”的生态实践观,宋代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生态价值观,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弘扬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论述,从整体的、系统的高度深化了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从生命共同体的高度阐明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关系的指南,“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绿色发展的本质就是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推动生产力的跃升,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依靠科技创新进步,改进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形成更加集约高效、清洁低碳的资源利用方式,方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实现双向良性互动。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定能不断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新动能、新引擎。
高质量发展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中国积极承担生态保护责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将为构建更加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重要力量,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光明日报)
(作者:李艳艳,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陈海峰】